“过去医院开药存在管理盲区,患者拿身份证就能随便领走几盒安眠药。如今依托智能监管系统,超过7天的用量需注明理由、医师复核、系统预警等多重核验,杜绝了超剂量开药,真正构筑起安全用药的防火墙!”2025年7月,广东省中山市第一市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中山一区检”)开展公益诉讼整改效果“回头看”,某民营精神专科医院院长向前来回访的检察官深有感触地说道。
这一变化源自中山市检察机关的一次深度“诊疗”。2024年7月,中山一区检在办理某强奸案时,发现从医院购买的安眠药居然沦为了犯罪工具。该安眠药系二类精神药品,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具有潜在的依赖性和耐受性,属于国家重点监管药品,如被不法分子实施犯罪行为,后果将不堪设想。检察官通过梳理近几年类案,发现犯罪分子利用二类精神药品作为“安眠药”“迷奸药”对被害人实施强奸、猥亵、抢劫犯罪呈高发态势,二类精神药品涉毒案件占近三年毒品案件比例高达39%……
系统诊脉 揭开药品流弊背后的监管病灶
“部分患者一次性领取了100天甚至200天用量的精神药品,这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走访辖区20余家医疗机构,调取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登记台账时,一组组异常数据引起了检察官注意,多家医院单次开药高达200片、360片、504片,远超《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关于精神药品用量的规定。
顺着数据溯源,检察官发现部分医院存在未实行实名制开药、缺乏异常预警机制、空白病历、双签名复核和药师审核处方点评形同虚设等问题,超剂量开药、使用绰号开药、无指征开药现象普遍存在,个别医院甚至还出现同一患者使用不同身份证套购出900片氯硝西泮片的情况,二类精神药品乱象触目惊心。
查看医院取药记录
靶向施治 开出标本兼治的检察良方
针对上述问题,中山一区检以行政公益诉讼进行立案监督,并与相关行政机关进行磋商。同时,为破解监管的难点痛点,于2024年8月举行公开听证会,邀请行政机关代表、医学专家、患者代表以及听证员参加。听证会上,检察机关围绕医院未依法依规管理使用二类精神药品、行政机关未全面履职到位等充分论证,各方代表针对“如何加强精神药品监管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充分探讨,最终明确了医疗机构依法依规开药、行政机关强化监管等整改方向,形成加强处方点评、将药品监管纳入考核以及强化信息系统建设等整改建议清单。
就二类精神药品监管问题举行公开听证
2024年9月,中山一区检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全面履职,同时多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检察建议“回头看”活动。在检察机关推动下,行政机关迅速组织临床药学专家、卫生执法人员开展全辖区医疗机构精神药品专项检查,重点核查超剂量开药、非实名制开药、违规代开药等问题。相关医院组织医师药师培训,严格落实双签名和超7日用量注明理由制度。通过通报批评、约谈责任人、责令整改及行政处罚违规人员,辖区内存在问题的医疗机构全部完成整改。
长效久治 从个案纠错到系统防控
2024年10月,中山一区检就案件中反映的中山市二类精神药品监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向市卫健部门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收到检察建议后,该部门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二类精神药品管理工作规范,从管理责任、管理制度、业务培训、普法宣传、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与行政机关召开磋商会
在市卫健部门主导下,医疗机构健全精神药品管制制度,加强精神药品处方点评和考核评价,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处方。同时优化升级智能审核系统,通过设置处方权限、规范处方用量和处方频次,实现对超量配药异常数据实时提醒警示。如今,医师开具超7天用量的处方时,系统会立即弹出红色警示要求注明理由,且无法开具超一个月用量处方。
针对检察建议书所指出的风险隐患问题,市卫健部门组织103家医疗机构、722名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参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了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素养。“以前总觉得开药是医生的自主权,现在才明白背后关乎公共安全。”社区医生陈某在参加培训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知识培训
“守护药品安全没有终点。”中山一区检将持续深化刑事打击、公益诉讼与综合治理的协同机制,以更精准的检察履职筑牢药品流弊防线,规范药品全链条管理秩序,全方位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织密法治防护网
相关文章